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许昌市博物馆《品三国 阅古今》历史文化线上分享活动第十二期《位至三公镜》

文章发布于:2020-05-29 17:10:49


往事越千年,魏武挥鞭。许昌,是中国三国文化之乡,东汉末年,成为中国北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因“魏基昌于许”定名许昌。无论何时谈到三国,许昌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“三国”在这里并未走远。


位至三公镜.mp3播放


许昌市博物馆“品三国 阅古今”线上分享活动,为您讲述一千八百年前的历史故事!本期将有汪洁琳老师为大家讲述许昌市博物馆二楼展厅文物—汉位至三公镜。


位至三公镜


这面汉代的位至三公镜,镜呈圆形,镜体厚重,圆钮大而突出,非常醒目,钮外通体刻各种纹饰,布局合理巧妙,纹饰自然流畅,镜背面有上下对称的“位至三公”铭文,因此命名为“位至三公镜”。三公是古代官职的称谓,从周朝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,只是各个朝代所指有所不同。周以司马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

秦代以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为三公。东汉则是以太尉、司徒、司空为三公。他们是负责军政司法的最高长官,相当于宰相,拥有很高的权力和荣誉。西周时官职有九命之分,九命是最高级别,通常是天子上公为九命,而三公仅次于天子为八命。汉到魏晋时期,把官职又分为九品,一品最高,能达一品的多是大将军和三公一级的官员,并根据其官职大小确定其俸禄的多少,凡三公不但能享受到高额俸禄,而且人们把追求高官厚禄,荣华富贵作为最高目标。

汉代铜镜上位至三公等虽是一种吉祥用语,但它又是当时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的体现。人们把“位至三公”的字语铸刻在日常生活用具铜镜之上,当作为子女的厚望和对亲朋好友的祝福。因此,汉朝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出土的带有铭文的铜镜中,这类用语是最为常见。



 铜镜是古人用以照妆容的梳妆用具,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,直到明代玻璃镜普及以后才退出历舞台。它既是实用器具,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其“刻画之精巧,文字之瑰奇,辞旨之温雅”,实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。

    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镜的国家。铜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末期,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。在殷商西周以前是王室与高级贵族的专用器具。春秋以后,一般的贵族得以使用。秦汉以后,它逐渐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数量也越来越多。以至唐宋时期,铜镜大量铸造出来,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,男女表达爱情的信物,皇帝赏赐群臣的礼品,地方进贡朝廷的贡品;有的还成为传世用具,主人死后随葬的必备品。早期的铜镜均为圆形,正面打磨光亮,可以照容。背面正中设一钮,用于穿带,便于佩挂。汉代是我国铜镜的繁荣鼎盛时期,制作工艺非常精良、工整。唐代是铜镜高度发展时期,打破了传统圆形巨钮的单一模式,出现了方形、菱形、葵花形等多种形式。宋代以后铜镜逐渐走向衰退。清代乾隆以后,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。直至民国初年,还有少数边远地区仍抱有以铜为镜的生活习惯。



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,铜镜负载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,科学技术等信息。古代的一些政治家、思想家就常常以镜鉴的功用,引喻社会、历史大事,一代明君唐太宗的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”成为颇高哲理的千古名言。而铜镜又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,常在汉唐镜铭文中出现,如“长相思,勿相忘”等都是用于表达朝思暮念的情感。而“破镜重圆”的故事,更使铜镜披上了传奇色彩。

      照面饰容的铜镜是瑰丽多彩、争奇斗艳的中国民族工业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。它以精良的铸造技术、美观实用的形式、华丽多彩的图饰、瑰奇繁复的铭文向人们昭示了中国古代青铜治铸技术的发展脉络,并把数千年间古人审美观念的变化、艺术情趣的变迁展示在这方寸之间。今天,铜镜虽早已退出社会生活的舞台,但仍是人们搜集、收藏、保护的古代珍玩,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。


拨云见日,春暖花开。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许昌市博物馆的关心和支持!经上级同意,许昌市博物馆已于2020年4月21日起恢复对外开放。敬请关注“许昌市博物馆”微信公众号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文物图片来源:许昌市博物馆保管部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如有转载或使用,请标注来源!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