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关于控制血糖的5大真相

文章发布于:2022-08-17 18:00:18

老糖友都懂,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无症状长期高血糖状态下所带来的并发症:糖尿病肾病、糖尿病眼病、糖尿病足、糖尿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……



糖尿病被医学界定义为慢病之王。中国肾衰竭患者的1/3,失明患者的1/2,截肢患者的60%——都是因为糖!尿!病!甚至40%的糖友逃不过抑郁症的侵袭……


长期高血糖和血糖波动中,这些并发症都在不知不觉、无症状中侵害糖友的身体脏器,等发现时很可能就要面临肾透析、失明和截肢。



为了延缓并发症的到来,糖友们都在“控糖”的道路上上下求索。然而在控糖过程中,糖友却容易出现几种误区,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控制血糖的5大真相,一起来看看:


01




治疗糖尿病≠单纯降血糖


糖尿病最明显的征兆就是高血糖,但在它的治疗上,并不是只降糖就可以的。

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。为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,除了控制血糖外,还要综合控制体重、血脂、血压、血黏度等一系列指标。

因为伴随血糖、血压、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的增加,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、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都将显著增加。可以说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,除了控制血糖,控制目标还应包括血脂、肾脏功能、活动量及体重等。


而控制目标的任何改善,对糖尿病患者都将有益,将会降低相关危险因素引起并发症的风险,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,就与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神经病变的减少密切相关。


02




血糖恢复正常≠糖尿病痊愈


糖尿病发现初期,很多糖友的病情较轻,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治疗,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。但这只是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,并不等于糖尿病痊愈了。

有的糖友在血糖恢复正常后就放弃治疗,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,容易使血糖迅速升高,加重病情。糖友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,不能轻易放弃治疗,听之任之。

在这场持久战中,是循着单药至多药及和/或胰岛素治疗的轨迹走下去,还是掌握生活方式医学这一强大武器,从改变机体内环境,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,削弱胰岛素抵抗,以达到既可以长期理想的控制血糖,又能减少多种药物叠加带来的副作用,很明显我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!


只有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,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,改变身体这个“土壤”,有效抑制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病因素,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,才能从源头上逆转糖尿病。


03




血糖降得快≠病好得快


糖尿病的高血糖不是一下子升上来的,而是一点一点慢慢上升的,只是因为人体自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,等感到不适时,血糖己经很高了。因此,降血糖也要一点一点地进行,否则人体也无法适应。


血糖降得快对糖友来说不一定是好事,反而有可能会发生低血糖。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,有时甚至更加快速和凶险。

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的,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小时来计算的:
轻度低血糖:可能出现饥饿感、头昏眼花、心慌手颤、面色苍白、出冷汗、虚弱无力等症状;
严重低血糖: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,导致意识恍惚、言行怪异、昏昏欲睡、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;
老年人低血糖:还易诱发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甚至猝死;
急性低血糖:还可引起脑水肿;
慢性低血糖:可降低认知能力,导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。

所以,降血糖也要一点一点地进行,避免引发低血糖。


04




某时间点血糖正常≠血糖控制理想


空腹血糖、餐后血糖仅反映血糖测定时,某时间点的血糖值,是进行治疗的主要参考数值。但它们容易受进食和糖代谢等因素的影响,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数值。

血糖高时,糖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,形成糖化血红蛋白,它随着红细胞一起凋亡。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着最近120天总体血糖水平,它不随血糖的波动而波动,所以被誉为控制血糖的金标准。


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是4-6%,可反映近2-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,糖友应每3-6个月监测一次。


05




尿糖正常≠血糖正常


正常人体内的糖会随着血液先循环到肾脏,然后才到膀胱产生尿液,再被排出体外。如果血液中糖分含量过高,循环到肾脏后,最终被排出来的尿液自然也是含糖的,此时检查尿糖会呈阳性。


因为血液循环过程并不短,在到达肾脏、膀胱前,会有很小一部分糖分被消耗利用掉,还有一部分会被肾小管吸收回血液当中,所以,就造成了一种现象:当血糖不是太高的时候,尿糖可以是阴性的。

所以,尿糖正常不代表血糖正常。

另外,糖尿病患者肾脏检查中尿糖出现1个“+”号的时候,说明患者的血糖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。医学上把这一能使尿糖出现阳性的最低血糖值称之为“肾糖阈值”。
(PS:肾糖阈值是一个医学术语,指当血浆葡萄糖浓度超过一定高度(每个人的阈值是不同的)时,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达到极限,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,此时的血糖浓度即为肾糖阈值。)


所以说,在实际情况中,血糖高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尿糖的现象,尿糖比血糖的反应要迟钝得多。

而且尿糖的检测结果会受很多因素的干扰,例如在食物的干扰下造成的假阳性、假阴性,平时饮水习惯也会造成每次尿糖监测结果的差异很大。所以,不能以尿糖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。

End
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